close
以往推薦過一聽鐘情 Fim 這家公司出版過的唱片:
是最好的 We Get Requests 嗎?
不過價格之高,讓人實在難以對其他他們家的唱片繼續收藏下去。看到 2012 年版的香港 CD 聖經,有 Fim 最新出版的唱片廣告,小弟的眼睛很難從這兩張 Ray Brown 參與的 Telarc 這兩張唱片移開:
是最好的 We Get Requests 嗎?
不過價格之高,讓人實在難以對其他他們家的唱片繼續收藏下去。看到 2012 年版的香港 CD 聖經,有 Fim 最新出版的唱片廣告,小弟的眼睛很難從這兩張 Ray Brown 參與的 Telarc 這兩張唱片移開:
Lim UHD 050 The Very Tall Band
這張 The Very Tall Band ,Telarc 有發行 1、2集,同樣都是 Oscar Peterson、Milt Jackson 及 Ray Brown 的合作演出,不過 Fim 先刻第一集。另外還有這張中譯名為"下班後":
Lim UHD 051 Andre Previn & Joe Pass & Ray Brown - After Hours
Andre Previn 的可聽性比上 Oscar Peterson 當然差上一截,不過有了 Ray Brown 參與,有差嗎?
We Get Requests 這張唱片音效確有不小的改善,小弟長期搜集的重刻版版本中,讓我買起來最放心的版本就是 Fim 和木內和夫兩家巧手重製過的發燒片,雖然小弟擁有這兩種重刻的版本並不多,不過行有餘力下,真該把他們發行的 CD 都敗入,因為這些 CD 應該是黑膠外最好的選擇。
中港台發燒重製的店家,各種製作 CD 的材質或者是重製的技術,多得讓人搞不清楚,這到底是什麼啊?像 2012年的香港 CD 聖經有推薦這張:
HDJ-4023 Dave Brubeck:Koto Song
小弟在國內唱片行有看到這張的版本,不過售價高達 500 多元,封面就寫到有經過什麼樣的技術處理…等等,經搜尋相關資料,才知道原來這張就是以往金革唱片有代理發行過,還有咖啡色的中文側標:
Dave Brubeck:In Montreux 1982
Koto Song 只是片中的第2軌。
全站熱搜